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一碗胡辣汤,卖到凌晨三点,杭州这家小店火得让人挤都挤不进去!逍遥汤府的老板娘王大姐,原本靠着一手好手艺,守着几十平的小店,日子过得舒坦。谁想到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店,全国各地的食客蜂拥而至,门口排队排到街尾,连出租车司机都嫌挤不来吃了。
王大姐刚开始可高兴了。开店做生意,谁不盼着客人多?她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熬汤、备料,忙得脚不沾地。节目播出后,店里每天能卖出上千碗胡辣汤,营业额翻了好几倍。可没过多久,麻烦来了。很多客人喝完汤,皱着眉头说:“就这?也没啥特别的。”还有人吐槽:“这么大名气的店,咋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大姐听着这些话,心里不是滋味。她一个农村出身的妇女,哪懂啥叫“期望值过高”,只觉得辜负了大家的热情。
为了让客人满意,王大姐下了狠功夫。她把店面从50多平扩到146平,房租直接涨到一年快30万。员工也从原来的三四个,增加到十来个,工资开支翻倍。她还特意选了更好的食材,胡椒、牛肉、面筋,每样都挑顶好的。可成本涨了,利润却没跟上。卖一碗胡辣汤才赚几块钱,一年光房租就得卖多少碗才能回本?王大姐算着账,晚上睡不着觉。
店里人越来越多,来的客人也变了样。以前是附近的邻居、出租车司机,点一碗胡辣汤,配个煎包,吃得舒舒服服。现在来的多是外地游客,很多人压根不爱吃胡辣汤,就是冲着“舌尖”名气来打卡。有人嫌汤太辣,有人说太淡,还有人问:“咋没有南方的口味?”为了照顾这些新客人,王大姐咬牙加了新菜品,小笼包、鸡蛋饼、卤肉,菜单弄得跟大饭店似的。可这些新菜品,费时费力,利润还薄,忙活半天没赚几个钱。
老客人都跑了。以前那些出租车司机大哥,早上赶着拉活,哪有空排队?邻居大爷大妈也嫌挤,慢慢不来了。王大姐心里空落落的,觉得对不起这些老朋友。她总想着,店是靠《舌尖》火起来的,不能砸了招牌。于是,她把营业时间拉长,从早上五点干到凌晨三点,恨不得一天睡三个小时就够了。
王大姐的压力越来越大。网上差评多了,有人说她“饥饿营销”,有人嫌店里服务慢。她一个老实人,哪见过这阵仗?有次看到评论说“舌尖推荐的店就这水平”,她偷偷抹了眼泪。她觉得自己没本事,让来捧场的客人失望了。可她也纳闷:不就是一碗胡辣汤吗?咋就背了这么重的担子?
为了让大家满意,王大姐试着调整口味。北方人爱喝的胡辣汤,浓稠、麻辣、带点牛肉香。可南方来的客人嫌太重口,她就试着调淡一点,结果北方客人又不乐意了。她还特意去学了别的菜品,想让每个人都能吃得开心。可折腾来折腾去,店里的味道好像少了点原来的魂儿,连她自己都觉得不对劲。
王大姐累了。她说,以前没火的时候,店小、客少,但每天乐呵呵的,赚的钱够一家人过日子。现在店大了,名气有了,可她反倒觉得日子不如从前。她一个农村妇女,哪想到开个小店还能这么折腾?她现在只想踏踏实实做胡辣汤,不想再背着“网红店”的名头活得这么累。
这事儿让人听着挺感慨。咱中国人爱吃,讲究个“舌尖上的味道”,可有时候,追着名气去吃饭,真能吃出那份满足吗?王大姐的店火了,但她却累得喘不过气。数据摆在这儿:店面从50平扩到146平,房租涨到30万,员工翻倍,营业时间从早上到凌晨。可赚的钱呢?没比以前多多少。光是每天卖出的上千碗胡辣汤,刨去成本,能剩几个?
王大姐还惦记着《舌尖》的名声。她说,这节目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她,她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可她也忍不住跟大家说句心里话:她卖的就是一碗普普通通的胡辣汤,没啥高大上的东西。来吃的朋友,别抱太大期望,图个新鲜、尝个味道就行。她这话说得实在,谁听了都觉得她是个厚道人。
这碗胡辣汤,承载了太多。游客的期待、老客的怀念、王大姐的坚持,还有那份对美食的热爱。咱普通人吃饭,不就是图个开心、吃个舒服吗?可网红店的光环,有时候真是个甜蜜的负担。你说,换成是你,愿意为了名气这么折腾,还是守着小日子踏实过?王大姐的故事,怕是很多小店老板的心声。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去网红店吃饭,是冲着味道,还是冲着名气?王大姐的胡辣汤,你想不想尝一口?说说看,这碗汤背后,你看到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