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哈尔滨片区这几年动作不断,靠着“双自联动”搭起了一条面向北方的国际创新走廊。自从2022年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片区就铆足了劲,围绕人才引进、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全面开花。他们推出了“双自联动”2.0版工作方案,专门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制定了认定标准,还开通了永久居留的“绿色通道”。这让国际高端人才和技术交流更方便,吸引了不少外国专家过来。片区还接连出台了好几套“政策包”,比如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扶持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措施,指引着创新资源往关键领域汇聚。
不仅如此,哈尔滨片区还在莫斯科建了离岸孵化器,鼓励本地企业跟全球先进国家合作,设立产业创新联络站。这些动作让片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323家,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还多。有16家企业成了国家级“小巨人”,128家中小企业拿到了省级“专精特新”的称号。数字经济企业突破1000家,研发机构超过200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1.7%。这些数字可不是随便吹出来的,哈尔滨片区正一步步成为全国“双自联动”的标杆。
说到科技成果转化,哈尔滨片区真是玩出了新花样。他们建了一个“挖掘—对接—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简单说,就是把实验室里的好东西找出来,帮它们找到市场落地的路。2024年,片区跟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合作,成立了科技经理人工作室,派人常驻20多个实验室,专门挖掘有价值的成果。通过新材料路演大会等活动,他们吸引了50多家投资机构,促成了哈工大先研院28个项目落地,转化率高达87.5%。现在,工作室已经梳理出1000多项可转化的成果,40多个高精尖项目在片区扎根,填补了国内集成电路材料和高端医疗器械的空白。
高校是创新的源头,哈尔滨片区就抓住了这个优势,打造了“一园一链”的产业生态。他们跟哈工大合作,建起了国家级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了全国十大未来产业科技园。跟哈工程联手,攻关智能船舶技术,形成了船舶新材料产业集群。片区还拉着龙头企业,组建了“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推动哈电集团的抽水蓄能技术和江丰电子的超高纯钛项目落地。这些成果从实验室到工厂,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为了留住高端人才,哈尔滨片区还设立了10个产教联合体,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吸引了像刘宏院士团队这样的顶尖人才。科学家和企业家手牵手,成果转化自然更顺畅。2024年,片区转化了367项科技创新成果,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哈工大和哈工程的新校区也落户这里,为片区注入了更多活力。
特色产业集群是哈尔滨片区的另一张王牌。他们打造了“智能机器人”“高端卫星”等15个特色园区,工大卫星智造基地一年能生产180颗商业卫星,稳稳领跑国内商业航天。片区还推出了“科技企业森林计划”,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额外奖励省级补贴的50%。他们还投入14.7亿元,实施了47个技术改造项目,帮哈电集团、哈药集团这些老牌企业拥抱智能制造。老工业基地的“钢铁巨轮”正慢慢驶向新蓝海。
商业航天、人工智能这些新兴产业的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特色产业园区落地了30多个项目,还有58个项目在谈,投资总额超过13亿元。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和高端卫星产业园吸引了20多家头部企业,形成了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这些成绩让人看了就觉得振奋,哈尔滨片区正从“单点突破”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雨林”。
这片区的负责人张建国说,他们的目标是把科技创新变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推动力。片区还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到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成果转化1500项,商业航天、智能机器人、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规模突破百亿。这不是空话,哈尔滨片区正在用实际行动,打造一个“政企学研金服”融合的科创生态。
哈尔滨片区的故事,就像一棵大树,从一颗种子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他们的努力让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冷冰冰公式,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未来,这片热土还会带来什么惊喜?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继续关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看它如何为东北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