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近日,高德发布的数据显示,高德扫街榜上线第一周,上榜烟火小店流量增长187%。其中,上线首日,高德扫街榜的用户就超过4000万,超过QuestMobile统计的大众点评8月份日平均活跃峰值用户数3260万人。
以北京为例,高德扫街榜上烟火小店热度值持续上升,涌现了一批“藏在胡同里的小店”。其中,北京市TOP10烟火小店有洪福亮酒家(西直门店)、万红路羊汤烧饼店、锅儿挑、新新湘菜馆、祥云轩(法源寺西里店)、缪家婆包子铺(成贤街店)、山城嗨辣壳、老姑娘保定驴肉火烧、喜四方餐厅、玉林旺发饺子馆等,这些小店均是高德地图用户“用脚投票”出来的,综合评分均在4.6分以上。
不仅北京,过去一周,全国各地的烟火小店里出现了一批新食客,比如广州越秀居民区的煲仔饭、杭州老城区的包子铺、上海小巷子里的湘菜馆等。以往招牌不引人注意的小馆子,这一周却有不少人看到榜单后专程前往。
数据背后,反映出普通消费者对这一新型评价机制的认可。“跟以往看到的榜单很不一样”“这种宝藏小店,希望能长期开下去”……在高德扫街榜的评论区,人们分享着就餐后的感受。这种感受,其实是消费者对各类平台“刷评”“控评”乱象的反感与抵触。
长期以来,“必吃榜”可以刷出来,“网红打卡地”靠修图,“人气TOP1”靠买数据……不少商家被迫“花钱买榜”,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在行业的畸形生态下,用户选择成本被迫增加,市场信任不断消耗。
与之相比,高德扫街榜试图构建一套新型的餐饮评价体系。其排名是基于导航到店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比例、用户分布宽度等行为指标综合计算得出,每一项指标都指向“真实消费行为”,最大程度压缩“刷评”“买榜”的操作空间。
但在高德扫街榜备受好评的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
合规性隐患
官方披露,高德扫街榜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60万商家(含87万家餐厅、23万家酒店),评分聚焦四大维度——导航到店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频次、人群地域宽度,叠加支付宝芝麻信用加权与AI风控过滤虚假行为,动态日更。
简而言之,高德扫街榜实现功能的主要手段是“行为+信用”。“行为”是指包括导航、搜索、到店,以及多次前往、专程前往等真实行为,体现多维度的“用脚投票”。“信用”则是利用AI能力提升识别和过滤虚假信息,再通过引入芝麻信用体系,让高德扫街榜的评价信用体系能够结合用户的信用等级,进一步提升评价可信度。
问题是,“行踪轨迹”和“个人信用分”都属于敏感的个人信息数据,高德扫街榜不仅大规模收集个人行踪轨迹进行处理使用,而且还引入芝麻信用数据,那么,这一操作是否可能触及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合规红线?引入芝麻信用体系以提升评价可信度的做法也让人产生疑问,难道芝麻分低的人作出的评价不具参考性吗?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敏感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以及行踪轨迹。法律要求,任何机构处理此类信息必须“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并经个人单独同意”。信用评分、履约记录等数据同样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处理此类信息需遵循“目的明确、最小必要”原则,且需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处理目的、方式、保存期限等,并获得用户明确同意。
对于处理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还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在处理时,要把这种必要性和对个人权益的保护向个人进行告知。获得个人同意时,需要单独同意。也就是说,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将处理敏感信息的告知,和冗长的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捆绑在一起,要求用户同意的情形,不符合法律规定。
经实测,用户首次打开高德扫街榜时,并未看到相关授权提示。只是在《高德地图基本功能隐私政策》中提到,“高德地图为地图导航类应用,基本功能为定位和导航,为实现基本功能所需要处理的必要个人信息为位置信息、出发地、到达地。如您同意本隐私政策,仅代表同意使用基本功能时处理相关个人信息,如您使用高德地图其他扩展功能,我们会在您使用具体扩展功能时另行征求您的同意。”
作为地图导航类的高德地图,拿着用户轨迹数据去做高德扫街榜,是否超出必要性的场景;高德原先的隐私政策是否适配做线下信用体系的高德扫街榜;高德是否就高德扫街榜的数据使用单独向用户征求同意。对于这些用户关心的核心问题,高德并未予以公开解答,存在合规隐患。
并非“完美榜”
随着“扫街榜”的不断推广和普及,高德地图上的生活服务点位日益丰富,“地图”正变得越来越厚。不仅覆盖了更多餐厅、景点,还逐渐延伸至各类生活服务场所,如健身房、美容院、书店等。
阿里财报显示,2024年,高德地图全年营收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在线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2%至7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65%。相较于超过8亿的庞大用户基数,这样的变现效率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高德扫街榜发布时抛出“永不商业化”的口号,“它不是广告榜,也不是网红榜,而是根据哪家店经常被导航,哪家店被真实用户‘用脚’投票等维度的数据算出来的。”
实际情况是,商家想要入驻平台管理团购信息,还需付费开通“高德旺铺”,否则会受到功能限制,这与高德“永不商业化”的承诺形成鲜明反差。
“开通旺铺会显示‘V标’,可以优先在搜索页、推荐页、频道页等地方露出,每个月至少可以增加10%的流量。”据IT时报,一位高德服务商表示,一家店开通旺铺的价格分别为988元/年、1988元/年、2688元/年三个版本,价钱越高,推流和曝光效果越好,还能在高德开放团购、截流同行,更进阶的商户通版本要4800元/年,可以为商家打造专属智能体,导航时会出现语音提醒。
更矛盾的是,高德宣称“导航行为是榜单核心指标”,但这一逻辑本身存在漏洞。对于居住在小区、工作地周边的用户,日常前往熟悉场所时极少使用导航;在四五线城市,常住居民去常去门店也基本无需依赖导航。若仅以导航数据作为核心指标,“扫街榜”如何能准确反映“本地人爱去”的店铺?
“你怎么知道我导航到店就是用餐?”另一些疑问也随之而来。部分消费者表示,导航到店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可能是去附近办事、接人、等人,以导航到店数据来评判餐厅好坏,似乎也有失偏颇。
诚然,新上线的“扫街榜”,自然不会是一个“完美榜”。但它之所以迅速引发关注,就在于直面行业痛点,尽量摈除“虚假评价”。良性消费生态,从来不是靠虚假“好评”刷出来的,而是需要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机制。高德扫街榜的积极意义,或许在于推动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为线下市场走出“刷分困局”提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