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农村大爷大妈摆摊卖菜,菜园里刚摘的青菜,带着泥土的清香,本该是城里人追捧的“绿色宝贝”。可现实却让人意外:摊子前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年轻人却很少光顾。超市里摆得整整齐齐的蔬菜,反而成了年轻人的首选。这是咋回事?其实,原因简单又真实,听完让人有点无奈。
年轻人买菜,图的是快和全。现在生活节奏快得像赶火车,买菜也得讲究效率。超市里啥都有,西红柿、黄瓜、菠菜,一次性能买齐一周的菜。省时省力,谁不爱?反观街边摊,大爷大妈的菜篮子里通常只有两三种菜,比如一把青菜、一堆土豆。想吃点别的?对不起,没有。年轻人为了凑齐食材,哪有空挨个摊子跑?超市一站式搞定,方便得不得了。
再说菜的模样。年轻人买菜,不光看新鲜,还得看“颜值”。超市的蔬菜个个水灵灵,摆得像艺术品,挑不出毛病。可农村老人带来的菜,常常是“原生态”到让人犯难。叶子上有虫眼,土豆长得歪瓜裂枣,茄子大小不一。不是说不能吃,但年轻人看着就觉得不顺眼。谁不想买点漂漂亮亮的菜,回家拍照发个朋友圈?街边菜这卖相,实在上不了台面。
服务态度也让人头疼。超市里,挑菜随便挑,拿了不满意还能放回去,没人管你。可在街边摊,情况就不一样了。你要是挑来挑去,大爷大妈可能不乐意了。有的直接说:“爱买买,不买拉倒!”更别提有些老人觉得年轻人挑菜是在“找茬”,语气一冲,买个菜还能闹得不愉快。年轻人花钱买菜,图的是舒心,谁愿意花钱还受气?
更让人无奈的,是称重这件事。很多人都觉得,农村老人卖菜,斤两不会差太多,图个信任,也懒得较真。可有的人回家一称,傻眼了:买一斤菜,实际只有八两。缺斤短两的事,真的不算少。有人感慨,现在的人心咋变了?其实,买菜时多个心眼,看看称准不准,总没错。信任是好,但自己的权益也得维护。
还有个让人皱眉头的问题:有些菜根本不是“农村菜”。不少人看中了“农家菜”的招牌,觉得天然又健康。可有些不地道的人,冒充农村老人,拿大棚菜当自家种的卖。价格还比超市贵,质量却没保障。买回家才发现,菜的味道和口感,根本不是地里长出来的那种。这不是摆明忽悠人吗?年轻人一两次上当,慢慢就不信了。
其实,很多人看到老人卖菜,都愿意帮一把。毕竟,谁家都有老人,看着他们辛苦摆摊,心里怪不忍的。年轻人不是不善良,只是生活方式变了。超市的便利、整洁、选择多,确实更符合快节奏的需求。老人卖菜,带着乡土气息,挺好,但品种少、卖相差、服务跟不上,确实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这事没个绝对的对错。农村老人的菜,带着乡土的真诚,值得被看见。年轻人选择超市,也是生活所迫。未来,咋样才能让这两种生活方式靠得更近?或许,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里。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