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小吃香飘百年,8代手艺坚守3毛8,年轻人却不愿接手?

2025-07-17 11:00:13
18205

一毛钱的辣片,咬一口满嘴辣味,那是多少80后90后小时候的回忆?如今超市货架上零食琳琅满目,花花绿绿的包装,味道也都不错,还讲究营养健康。可在很多人心里,那些新奇零食再好吃,也比不上小时候街头巷尾的“花米团”。这不起眼的小吃,带着满满的童年味道,今天就来聊聊它的故事。

花米团不是超市里的大牌零食,也不是连锁店的招牌货。它藏在安徽一条老街上,来自一家不起眼的小作坊。当地人管它叫“欢团”,名字听着就喜庆。老板说,这名字有讲究,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快快乐乐,过去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桌上都少不了这口。

这家小作坊不大,黑乎乎的屋子,墙角堆着米袋子,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麦芽糖香。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笑起来眼角全是褶子。他说,他们家的欢团38块钱100个,算下来一个才3毛8,便宜得让人有点意外。可别看价格低,味道却一点不含糊,因为他们家坚持纯手工制作,保留了小时候那股熟悉的香甜。

欢团好吃,背后却是个辛苦活儿。每天天不亮,老板就得开始忙活。第一步是炒米,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轻松。不是直接把米丢进锅里炒,而是得先把细沙炒热,再把米粒儿倒进去。为什么要用沙子?老板说,这是为了让米粒受热均匀,不容易糊。一锅米炒下来,手臂酸得像灌了铅,半天抬不起来。

炒好的米粒儿得赶紧和麦芽糖拌匀。麦芽糖甜得恰到好处,黏黏的,拌的时候得使劲,不能偷懒。拌好后,米团被装进一个大盆里,接下来是精细活儿。老板用一个祖传的铜杯,把米团一点点压成圆形。动作得快,手得稳,不然形状就不圆整了。压好的米团还要夹在两片竹竿中间,师傅来回摇晃,把米团修得更圆滑,最后点上红点点,喜庆又好看。

这家作坊的工具看着不起眼,铜杯、竹竿,都是上百年的老物件,边角被磨得光滑。老板说,这些工具是他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用着顺手,也带着老手艺的魂儿。欢团做好后,咬一口又香又脆,甜而不腻,怪不得老顾客吃了还想再来。

可这门手艺,生意却不好做。现在零食种类多得数不过来,薯片、糖果、巧克力,包装一个比一个漂亮,价格也不贵。欢团这种老式小吃,年轻人不爱吃,觉得太普通。老板叹气说,他们家做欢团的手艺传了八代人,到了他这儿,怕是要断了根。年轻人嫌挣钱少,学手艺又累又慢,谁愿意花时间钻研?

做欢团不光累,利润也薄。一天忙下来,炒米、拌糖、压团、修形,每一步都得亲手来。机器做虽然快,但味道差远了,老顾客一吃就知道。老板说,机器做的欢团没那股手工的香气,嚼起来也不够脆。所以他宁可累点,也要守着老法子。

这家小作坊的生意全靠老顾客撑着。逢年过节,附近的居民会特意跑来买上一袋,带回家给小孩吃,顺便回忆下自己的童年。有位大妈笑着说,她小时候过年,最盼着吃欢团,那时候一块钱能买好几个,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就为了这口甜。

欢团的味道,不只是米和糖的香甜,更是老手艺的坚持。老板说,现在城里人吃的东西越来越讲究,可真正让人记住的,还是小时候的味道。他有时候也想过放弃,毕竟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可一想到那些老顾客失望的眼神,他就觉得自己得再坚持坚持。

传统手艺为啥越来越少?不光因为费劲,还因为赚不到大钱。数据上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像欢团这样的传统食品制作技艺,全国有几百种,可真正能传承下来的不到一半。年轻人更愿意去学编程、做直播,觉得这些来钱快,干着体面。像欢团这样的老手艺,慢慢就没人接手了。

下次路过老街,不妨停下来看看。买一袋欢团,咬一口,也许你也能找回小时候的味道。你觉得呢,传统的东西,是不是也该有人守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