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一列满载货物的火车从天津新港北站缓缓开出,驶向遥远的中亚国家。这不是普通的火车,而是连接中国和上合组织国家的“钢铁驼队”。它载着货物,也载着合作的希望,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天津港,渤海边上的大枢纽,每天都在忙碌。集装箱堆得像小山,吊车忙着把货物装上火车,送往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过去十年,天津港开出了7300多列中欧(中亚)班列,连接了25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班列数量比去年多了18.4%。这些火车不仅运送货物,还把中国的家电、汽车零件带到中亚,把那边的粮食、矿产运回来。天津港就像一座桥,让中国和上合组织国家的生意越做越大。
火车司机李根开了九年这样的班列。他记得,刚开始的时候,火车上装的多是衣服、食品之类的东西。现在,货物品种多了,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样样都有。每次开车,他都觉得自己在帮中国和中亚搭起一条“新丝路”。这可不是空话,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中国和上合组织国家的贸易额高达8900亿美元,占中国外贸的14.4%。这数字背后,是无数像李根一样的人在努力。
再说天津港,它不只是个港口,更是中亚国家的“出海口”。中亚国家深在内陆,过去想把货物运到世界各地,得费老大劲。现在,天津港的140多条航线,连接了18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港口。中亚的货物通过天津,轻松就能漂洋过海。吉尔吉斯斯坦的专家说得好:“天津港就是我们通向世界的大门。”这话听着简单,却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交通合作还不止于此。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建起了第一条轻轨,驾驶员却是在天津学的技术。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派了专家过去,教他们怎么开轻轨,怎么应对风雪天气。今年4月,双方还签了合同,天津的团队帮着调试设备、培训人员。学员们在天津地铁10号线模拟驾驶,学得认真,回去后就能直接上岗。这种合作,让中亚的交通更顺畅,也让两国的人更亲近。
除了交通,能源合作也在升温。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曼干州,过去电力老不够用。现在,中国企业在戈壁滩上建起了500兆瓦的光伏电站。去年12月,一期项目已经开始发电,每年能给当地送去10亿度绿色电力。这项目不光给乌兹别克斯坦省了电,还帮他们实现2030年4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电站旁边,还种了2000棵中国果树,结出的果子中乌员工一起吃,甜得让人心里暖暖的。
经贸往来的红火,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天津的农业专家孙德岭,40多年都在研究菜花。他带着团队,把中国的种子带到巴基斯坦、印度,帮当地农民种出更高产的作物。刚开始,当地土壤和气候不适应,种子成活率低。孙德岭没放弃,派技术员去指导,还通过远程教学给巴基斯坦的大学生上课。现在,他培育的“津品66”菜花,已经成了好几个国家的主打品种。2025年,他们的种子出口量预计能达到11吨。农民们种着中国的种子,收成好了,日子也更好了。
教育合作更是让人感动。巴基斯坦的年轻人艾力,参加了天津的“鲁班工坊”培训,学了一身好技术。他在天津学得像块海绵,吸收了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知识,回去后成了拉合尔轨道交通的技术骨干。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天津已经在23个国家建了24个鲁班工坊,培训了11万多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青年通过这些工坊,学会了实用的技能,找到了更好的工作。这种教育,就像一座桥,把梦想和未来连了起来。
医疗合作也在悄悄改变生活。天津医科大学的医生沈军,带队去了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帮700多人筛查乳腺癌、甲状腺癌。他们不仅看病,还教当地医生新技术。乌兹别克斯坦的癌症中心主任说,中国医生的讲解清楚又实用。这种合作,让人觉得温暖,像是远方的朋友伸出了手。
文化交流同样精彩。天津博物馆展出了哈萨克斯坦的文物,185件宝贝让大家看到丝绸之路的千年故事。最近的“上合之约”文化市集上,来自上合国家的年轻人表演中国武术、书法,玩得不亦乐乎。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爱华说,学中文就像打开了一把万花筒的钥匙,能看到更多文化的美。这些活动,让上合国家的人民从相遇变成了相知。
经贸、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的合作,像一条条线,把上合组织国家紧紧连在一起。2024年,天津对上合国家的投资达到24.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1.9%。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它们代表着实实在在的变化:中亚的货物更快运到世界各地,农民种上了更好的作物,年轻人学到了实用技术,患者得到了更好治疗。
这些故事,就像天津海河边的灯光,照亮了上合组织合作的未来。每个合作项目,都是一颗种子,种在欧亚大陆上,慢慢长成参天大树。未来,这样的合作还会更多,普通人的生活也会因为这些努力变得更好。你觉得,接下来上合组织还能在哪些方面给大家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