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亿利润暴涨61%,马鞍山智造逆袭,凭啥全省领先?

2025-09-20 08:30:10
18233

马鞍山市今年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1-7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53亿元,同比增长61.1%,增幅全省第二。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下降57%,收窄幅度全省第一。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排名全省第八。这组数据背后,是马鞍山用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努力。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672户,今年新增132户,数字化转型覆盖率高达86.4%。马鞍山不仅在数字上取得突破,还成功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上半年,全市数字化转型监测评价位居全省前列。2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2个园区成为省级示范园区,2个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些成绩让马鞍山在全省工业版图上站稳了“C位”。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点、线、面结合的推进模式。马鞍山打造了5个国家级典型案例,6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7个国家级5G工厂,还建设了27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些项目成为行业标杆,带动更多企业迈向数字化。比如,天能电池和南山矿成功建成国家级5G工厂,宝武重工和欧冶链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入选省级重点平台。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尤其明显。马钢股份通过数字化平台,带动宝武生态圈内5000多家企业上云。山鹰国际的云印平台连接了8000多家上下游企业。华孚精密和宝武重工也通过产业链协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资金、人才等问题。这种“链主引领、生态协同”的模式,让中小企业也能搭上数字化的快车。

区域协同是马鞍山数字化转型的另一大亮点。当涂县和雨山区获批省级“一区一业一样板”示范园区,全市示范园区总数达到5个。博望高新区成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博望和和县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近400家企业改造设备近万台。这种区域协同模式,让资源共享、设施共建成为现实,整体提升了制造业竞争力。

马鞍山还推出了“五个一工程”,包括一批课程、案例、产品、场景和标杆。每周举办“数智马鞍山”系列活动,106场活动惠及2600多家企业。全市编制了十大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指导1432户规上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2628家企业用上了“小快轻准”数字化服务包。新建5G基站768个,算力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是马鞍山助力企业的关键一招。“企声响应”服务品牌累计发布90期,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等问题907项。12个“企声响应服务驿站”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这种主动服务的方式,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

“采石会客厅”活动品牌同样亮眼。自2022年5月以来,开展多场活动,邀请3170名企业家参与,解决1839个政策、要素和市场问题。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促进了政企高效沟通。企业有问题,政府第一时间回应,效率高到让企业直呼“给力”。

“惠企通”一网通办平台让政策落地更精准。通过智能匹配,3253家企业收到104条政策推送,发送短信9.1万条。1649家规上企业实现政策咨询服务全覆盖,政策兑现效率大幅提升。企业不用费力找政策,政策主动送到企业面前。

马鞍山还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达到32.24万元,位居全省第三。这项改革倒逼低效企业转型,释放更多发展空间。同时,2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3个绿色园区的建设,助推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迈进。

创新是马鞍山制造业的另一张王牌。全市建立专精特新后备企业培育库,300多家重点企业得到动态监测和专家辅导。累计培育47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9家国家“小巨人”,10家国家重点“小巨人”,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这些企业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数字化还带来了新产品和市场竞争力。马鞍山培育了2个国家级“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200个省级“三首”产品,516个省级新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还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对这些创新产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马鞍山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企业面貌,也重塑了城市竞争力。从单个企业的智能工厂到产业链的协同转型,再到区域整体升级,马鞍山用数据和行动证明了“智造名城”的实力。未来,这座城市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走得更远,值得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