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猛如虎,贪凉害身体?3招教你防暑不伤身

2025-07-20 15:30:24
18504

南方七月,热得像蒸笼,街头走几步就满头大汗。气象台连发橙色预警,提醒大家小心高温。可就在这热浪滚滚的日子里,有人路上走着走着就晕倒,有人窝在空调房里却拉肚子、胸闷,连饭都吃不下。这是咋回事?中暑可不只是晒太阳晒出来的,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原因。

医院急诊这几天忙得不行,尤其是下午,中老年人排队挂号,挤得水泄不通。很多人以为自己是中暑,可医生一查,问题不简单。高温让身体水分和电解质乱了套,再加上有些人应对方式不对,身体扛不住了。深圳一家医院的数据显示,七月急诊里中暑的病人,超过四成不是因为晒太阳,而是喝太多冷饮或长时间吹空调。

喝冷饮多爽啊,冰凉一口下去,暑气好像全跑了。可这招真不靠谱。冷饮直接刺激胃肠,血管一缩,消化功能就乱了。尤其是刚吃完饭或运动完,猛灌冰水,胃黏膜受不了,消化液分泌少了,胃排空也慢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做过胃镜筛查,发现夏天肚子胀、没胃口的人里,差不多一半爱喝冷饮,还觉得自己没啥问题。年轻时不觉得,到了40岁,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就找上门了。

空调也是个“隐形坑”。整天待在空调房里,温度恒定,出汗少了,身体排热的功能就退化了。皮肤不换热,湿气憋在体内,头闷、乏力、皮肤干干的,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体质偏寒或脾胃弱的人,空调吹多了,腹泻、关节痛、免疫力下降都来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数据让人意外:夏天拉肚子的病人,三分之二跟空调吹太凉有关,不是吃坏了肚子。

防暑不是简单把温度降下来,而是要让身体保持自己的节奏。出汗得顺畅,水分得补足,血液得流通,消化得正常,神经系统得稳。核心是“调”,不是一味“降”。很多人觉得热了就吃冰、吹冷风,表面舒服了,体内却乱了套。真正的防暑,是帮身体找回平衡,而不是把热憋在里面。

高温还容易让心血管出问题。热天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身体得拼命维持循环。年轻人还好,可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身体调节跟不上,风险就大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数据显示,夏天心血管问题高发的时间,不是中午最热的时候,而是下午四点到六点。白天累了一天,水分流失,血液变黏稠,到了傍晚,心脏负担到顶,晕厥、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就可能发生。

防暑得讲方法,生活习惯得调整。晚上11点前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让身体的神经系统自然切换。饮食上,夏天不一定要吃得太清淡,但得有水分、矿物质和适量蛋白质,少油少盐少刺激。运动也得挑时间,早晨8点前或傍晚7点后,散散步、打打太极就很好,别中午或傍晚使劲折腾。

喝水也有讲究。别渴了才喝,也别一口气灌太多。医生建议每小时喝100到150毫升,一天总量在2000毫升左右。纯水可以换成淡盐水、绿豆汤、黄瓜汁或淡茶水,补点电解质,效果更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口渴感觉不准,等渴了身体早就缺水了。

精神状态也会影响防暑。心情紧张,身体调节热量的能力就差。南京脑科医院研究发现,焦虑的人在高温下,皮肤温度升得更快,出汗也慢了12分钟。保持放松,身体才能更好地应对高温。别小看情绪,它直接影响你会不会中暑。

高温天气考验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生活习惯。别光想着降温,得想着怎么“调”。从作息到饮食,从运动到情绪,每一个环节都得注意。身体是个整体,哪个环节掉了链子,都可能让高温钻空子。只有把节奏找回来,才能舒舒服服过夏天。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