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小姨的儿子小明,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工作,可人却越来越不对劲。躲着人,不爱说话,情绪像过山车,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家里人急得团团转,吃药、看心理医生,折腾了好几年,效果却像在原地打转。
小明的情况不是个例。很多人以为精神疾病就是压力大,劝一句“想开点”就能好。可现实是,精神疾病远比感冒发烧复杂。它们不像骨折,拍个片子就能找到问题。大脑是个黑匣子,情绪、思维、行为,全都混在一起,医生也只能靠观察和经验来判断。数据说,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功率从来不是百分之百。比如,2018年英国一项研究追踪了3700多个精神分裂症患者,10年内,六成以上的人至少复发两次,三分之一的人生活能力再也回不到从前。
小明的病,医生怀疑是精神分裂谱系障碍。这种病不是情绪不好,而是脑子里的“线路”出了问题。患者可能听到不存在的声音,或者觉得有人在监视自己。药物能压住一部分症状,比如幻觉,但像冷漠、不合群这些问题,药几乎没用。家里人看着小明一天天沉默,急得心都碎了,可医生说,这种病完全好起来的概率很低。不是不努力,而是病本身就像个死结,解不开,只能尽量让它不恶化。
还有一种病,叫双相情感障碍,乍看像抑郁症,但更麻烦。患者情绪像钟摆,一会儿特别兴奋,觉得自己能干大事,一会儿又掉进谷底,啥都不想干。这种病不是患者想控制就能控制的。数据说,即便天天吃药,五年内一半以上的人还是会复发。每次复发,都可能让大脑更脆弱。小明的表姐也有类似问题,家里人得时刻盯着,怕她一会儿冲动花光积蓄,一会儿又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
强迫症听着好像没那么严重,但也够折磨人。有人一天洗手几十次,手都磨破了皮,还是停不下来。有人出门前要检查门锁十几次,明知道没必要,就是控制不住。美国一项研究说,重度强迫症患者里,药物治疗只有四成多有效,心理治疗效果更低,长期缓解的不到三成。患者和家人都被这种重复的怪圈困住,生活像是被按了暂停键。
还有一种叫边缘型人格障碍,听起来像性格问题,其实是更深层的麻烦。患者情绪像火药桶,一点就炸,人际关系也像过山车,上一秒亲密,下一秒翻脸。治疗这种病,靠药效果有限,得靠长期心理辅导。可问题是,这种病需要患者和医生高度配合,稍微中断就可能前功尽弃。研究说,这种病的治疗往往要五年以上,还不一定能完全好。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很常见,尤其是经历过大事的人,比如车祸、灾难的幸存者。他们可能反复做噩梦,或者一听到类似的声音就吓得发抖。这种病不是简单的心理阴影,而是大脑的恐惧系统被“重新编程”了。2021年一项针对退伍军人的研究发现,治疗五年以上的患者,只有不到两成能稳定下来,其他人随时可能被一个小触发点拉回痛苦。
这些病的共同点是什么?难治,容易反复,患者和家人都累得不行。很多人一开始以为吃药就能好,可现实是,药只能管一部分,心理治疗也得看运气。更麻烦的是,社会对精神疾病的理解还很浅。有人觉得患者是“装病”,有人觉得是“意志力不够”。其实,患者比谁都想好起来,可病本身就像个影子,甩不掉,只能学着跟它相处。
小明的家人这些年没少折腾,钱花了不少,心也操碎了。他们慢慢明白,治病不是非要“除根”。医生建议,重点不是消灭症状,而是帮小明找回生活的节奏。比如,能不能每天按时起床,能不能跟同事简单聊几句,能不能在情绪低落时不把自己关起来。这些小目标,比“彻底治好”更实际。
中国这几年在精神健康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国家出了政策,社区医院开始设心理咨询室,大城市的精神专科医院也越来越多。2023年,全国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超过5000家,比十年前翻了一倍。政府还推了免费心理热线,24小时有人接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说明国家在努力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但问题还是不少。很多人不知道去哪儿找靠谱的医生,农村地区的精神科资源更是少得可怜。还有,精神疾病的治疗贵得吓人。一个疗程的药可能几百上千,心理咨询一次也要好几百。普通家庭哪撑得住这么久的开销?小明的家人就说,钱花得心疼,但不敢停药,怕一停更糟。
你家有类似的情况吗?或者你觉得社会能做点啥,让这些患者和家人过得轻松点?欢迎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