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山东小县城的煎饼,薄得像纸,卷上大葱,咬一口满嘴香,外焦里嫩,勾得人肚子咕咕叫。这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能让山东人一吃就想起家,想起小时候蹲在灶台前看大人摊煎饼的日子。离家千里,收到快递来的煎饼,恨不得马上卷点菜吃一口,解解那股乡愁。
煎饼这东西,山东人再熟悉不过。早上起床,卷点咸菜或者豆腐乳,简单一吃就是一餐。别看它不起眼,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煎饼不只是吃的,更是种感情。小时候,家里穷,煎饼就是主食,卷啥吃啥,穷日子也能过得有滋味。现在生活好了,煎饼还是那个煎饼,味道没变,情怀还在。
做煎饼可不是随便谁都能上手。过去,村里摊煎饼全靠手工。一个大铁鏊子,底下烧把柴,面糊往上一摊,火候得正好,翻得也得及时。摊出来的煎饼得薄得透光,软硬适中,少了哪点都不行。外地人看新鲜,觉得简单,回家一试,十有八九摊得稀巴烂。为什么?手艺不到家,火候掌握不好,面糊调得也不对。
在山东一个小县城的菜市场里,有位大姐摊煎饼摊了三十多年。她家摊子不大,旁边摆着个老式鏊子,火烧得旺,面糊一摊,滋滋作响。每天早上四点,她就得起来准备,磨豆子、调浆,忙到晚上八九点,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可她从不偷懒,手工摊的煎饼,筋道有嚼头,吃过的人都说香。
大姐的煎饼用的是全麦和黄豆,比例拿捏得刚好。不是把麦子和豆子磨成粉,而是直接打成浆,带着点粗粮的香气。100斤的浆,她得摊一整天,只能出100斤煎饼,效率低得让人咋舌。可就是这慢工出细活,煎饼才好吃。咬一口,脆生生的外皮,里头软乎乎,嚼得牙口都舒服。
煎饼这东西,讲究个传承。摊煎饼的大姐大妈们,不少是从小跟家里学的。七八岁就站在大人旁边,看怎么调面糊,怎么控制火候,手把手教出来的本事。长大了,这手艺既能养家糊口,也能让一家人吃上热乎乎的煎饼。如今机器摊煎饼的多了,省事又快,可大姐偏不随大流。她说,手工的味道,机器永远比不了。
煎饼的价格也涨了,从过去五毛一斤,到现在六块一斤,翻了十倍。可回头想想,麦子、黄豆、柴火,哪样成本没涨?大姐却没多赚钱,摊煎饼的辛苦,外人看着都觉得累。她却乐在其中,说只要有人爱吃,她就一直摊下去。吃她煎饼长大的孩子,现在有的在外地上班,过年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煎饼,卷上家乡的咸菜,吃得眼眶都红了。
手工煎饼不只是吃的,更是个念想。机器做的煎饼,薄是薄,可吃起来总差了点魂。远在城市打拼的山东人,网购一包煎饼,打开一看是机器做的,嚼两口就失望。不是那个味儿,少了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的感觉。手工煎饼贵在坚持,贵在那一份用心,咬一口,满嘴都是家乡的味道。
煎饼这门手艺,背后是山东人骨子里的倔强。机器再快,也代替不了人的手感。火候、力道、时间,每一步都得靠经验。大姐摊煎饼的动作,像在画画,行云流水,看得人心里舒服。吃她煎饼的人,夸的不只是味道,还有那份几十年不变的坚持。
煎饼承载的不只是味道,还有一代人的记忆。小时候,家里来客人,摊几张煎饼,卷点菜就是一顿饭。过年过节,煎饼更是少不了,卷上肉、卷上鱼,吃得热热闹闹。现在生活好了,煎饼还是桌上的常客,提醒大家别忘了根,忘了家里的老味道。
这年头,手工的东西越来越少,机器做的煎饼铺天盖地。可像大姐这样坚持手工的人还在,守着老手艺,守着老味道。吃煎饼的时候,不光是填饱肚子,还能想起小时候的日子,想起家里的炊烟,想起父母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煎饼这东西,简单,却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煎饼卷大葱,山东人的魂。吃一口,家乡就在舌尖上。你有多久没吃过正宗的手工煎饼了?下次回老家,买几张煎饼,卷点啥都好吃,慢慢嚼,细细品,说不定还能找回小时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