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广州一家医院,60岁阿姨因为喝了两个星期的“养肝排湿”中药茶,身体出了大问题。恶心、浑身没劲,眼白还发黄,家人赶紧把她送进急诊。检查结果吓人一跳:肝功能指标转氨酶高到正常值的20多倍,胆红素也飙升,B超显示肝脏肿得厉害,确诊是药物性肝衰竭。
这阿姨喝的中药不是医生开的,也不是药店买的处方药,就是亲戚推荐的“养生茶”,说泡水喝能调理身体。她每天老老实实喝,以为天然的东西肯定没问题。谁知道,喝着喝着就把自己喝进了医院。
医生说得明白,不管是医院开的还是外面买的,中药到了夏天都得小心。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吃进去的药,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最后都得靠肝脏去处理。夏天本来就热,肝脏负担重,再加上一些中药成分复杂,稍不注意就可能出事。
为什么夏天喝中药容易出问题?人一到夏天,吃饭少、喝水多、睡不好,肝脏的解毒能力本来就弱。加上高温湿气大,身体血流都往皮肤跑,肝脏血供减少,干活更吃力。这时候要是再喝点“清热解毒”或“祛湿养肝”的中药,肝脏就像一台超载的机器,随时可能“罢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过统计,近三年夏天接诊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里,超过三成跟中药有关。七成患者都是自己买了中药,或者照着朋友的方子熬水喝。很多人觉得中药是“草根树皮”,天然又安全,但其实有些成分,比如马兜铃酸、雷公藤、生物碱,毒性一点不比西药小。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喜欢“混搭”中药。今天抓点黄连清热,明天加点黄柏祛湿,后天再来点穿心莲“排毒”。这些药混在一起,成分互相影响,有的会让毒性翻倍,有的直接干扰肝脏代谢。浙江有个50岁大哥,每天喝一大杯“祛湿茶”,半个月后肝功能指标高到800多,差点发展成中度肝衰竭。
中药伤肝不是立马就有反应。有人喝了两个月才出问题,有人三天就顶不住了。体质、剂量、喝的频率,甚至天气温度,都会影响结果。气温超过32度,肝脏代谢节奏容易乱,平时没事的中药,这时候可能就成了“导火索”。
还有个大问题,是中药和西药混着吃。很多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平时吃着降压药、降糖药。夏天身体状态不稳,有人觉得自己“聪明”,把西药减了,换成中药“调理”。结果呢?肝脏负担加倍,风险直线上升。数据说,夏天中药和西药一起吃,肝损伤概率高出3.4倍。
医院开的中药就一定安全吗?也不见得。夏天阳气旺,很多人爱喝黄连、栀子、龙胆草这些“清热”中药。这些药性寒,喝多了伤脾胃,还可能让肝脏“堵车”。医生发现,夏天喝这类中药的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比例高达15.7%,比秋冬高出一大截。
现在有些医院在研究新办法,比如通过基因检测,提前看看谁对中药成分敏感。像CYP450酶系活性低的人,可能天生就不适合某些中药。如果以后开中药前能先查个“代谢图谱”,也许能少出不少事。你觉得这种办法靠谱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