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梅花糕,火烧饼,马蹄酥,临海这三种小吃,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嘴馋,香味更是能勾住路人的魂。临海的街头巷尾,这些传统点心承载着老一辈的记忆,也让年轻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它们不是花哨的高级甜品,却用最简单的材料,做出让人吃了还想吃的味道。
梅花糕的名字听起来像江南水乡的诗意点心,但其实里面没梅花。它的形状像梅花,是因为烤的模具长得像花瓣。临海人用小麦粉、红糖和黑芝麻做这个糕,咬一口,外脆里软,甜而不腻。别的城市,比如苏州、南京,喜欢往梅花糕里加元宵、松子仁,讲究得很,但临海人觉得简单点更对胃口。红糖的暖意,特别适合秋冬吃,热乎乎的糕点一出炉,香气扑鼻,路过的人都走不动道。
做梅花糕得用特制的模具,里面有19个梅花形状的小孔。师傅先把模具烧热,刷上油,倒一半面糊,转一转让面糊均匀粘在模具上。然后放馅料,再把面糊装满,撒上红糖、核桃碎、花生碎,盖上盖子烤。没一会儿,香味就飘出来了。掀开盖子,用竹签把一个个梅花糕挑出来,热气腾腾,吃一口满嘴香甜。临海的梅花糕摊多是老阿婆摆的,摊位不固定,遇上了得赶紧买,不然下回还得碰运气。
火烧饼在临海也很有名,香得能把整条街都熏馋了。做火烧饼得先用好面粉发酵,拌上油酥,包进馅料,再抹一层油,撒点芝麻,贴在炉壁上烤。炉子得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烤出来的饼才外焦里嫩。咸的火烧饼包的是猪肉碎和小葱,甜的包豆沙和白糖。两种饼外形差不多,但老板会在饼皮上做记号,分得清清楚楚。
火烧饼还有个名字,叫“铜钱饼”或者“继光饼”。这名字跟戚继光有关。传说当年他在临海抗倭,军粮得方便携带。老百姓就做了这种中间有洞的饼,串起来挂身上,边打仗边吃。后来和平了,饼中间的洞没了,但香脆的口感一点没变。现在吃火烧饼,咬一口还是能想象当年兵荒马乱时,那一口饼带来的满足感。
马蹄酥听名字就很有故事,形状像马蹄,中间薄四周厚。传说唐朝的长孙皇后把这宫廷点心带回老家陕西,乡亲们吃得赞不绝口,后来就传到民间。临海的马蹄酥有点像月饼,表面有螺纹,抹上油酥和红糖。烤好后,红糖融化渗进饼皮,甜香四溢。手工做的马蹄酥,纹路不整齐,饼面鼓起来有点“丑萌”,但味道一点不含糊。
临海的马蹄酥店不少,王天顺的最出名。去买海苔饼,顺手带点马蹄酥,回家跟家人分着吃,乐趣无穷。马蹄酥的做法虽然简单,但每个师傅的手艺都不一样。有的偏甜,有的更酥,咬一口满嘴渣,香得让人停不下来。
这三种小吃,梅花糕、火烧饼、马蹄酥,做法不复杂,材料也常见,但就是能让人吃出幸福感。临海人爱吃,也爱分享。赶上庙会或过节,街头巷尾的摊位一摆开,男女老少都围着买。吃着这些点心,感觉就像回到小时候,家里人围坐一起,聊着家常,暖意融融。
这些小吃不光是吃的,更是临海的文化。梅花糕的香甜,火烧饼的焦脆,马蹄酥的酥香,每一口都是手艺人用心做的。它们不光满足了嘴,也让人想起老街巷的热闹,想起小时候跟爸妈逛庙会的日子。现在年轻人可能更爱吃洋快餐,但这些传统点心,总能勾起中老年人对过去的回忆。
临海的小吃摊,常常是老手艺人守着老炉子,一做就是几十年。梅花糕的阿婆,火烧饼的老师傅,马蹄酥的老板,他们的手艺是代代相传的宝贝。每次吃到这些点心,总觉得不只是吃东西,还在吃一份传承。临海人把这些小吃做得这么好,不仅是给自己吃,也是在给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家乡的味道。
这几年,临海的小吃也开始“走出去”。不少游客来临海玩,吃过梅花糕、火烧饼、马蹄酥后,回去还念念不忘。有的在网上分享,说吃一口就像回到小时候。有的城市甚至开始模仿临海的做法,但总觉得少了点地道的味儿。临海人说,秘诀不在配方,而在用心。摊主们烤饼时,火候、时间、手感,哪样都得拿捏得准。
吃这些小吃的时候,总能让人想起家。梅花糕的红糖味,像妈妈做的甜汤,暖心又暖胃。火烧饼的芝麻香,像小时候在巷子口玩耍时闻到的味道。马蹄酥的酥脆,像过年时全家分食点心的热闹。这些味道,不只是食物,更是记忆,是临海人对家乡的爱。
临海的这三种小吃,虽然简单,却承载了大大的情感。它们不光是临海的骄傲,也是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部分。每次吃到这些点心,都觉得中国人的手艺真了不起。简单几样食材,就能做出让人满足的味道,还能把家乡的温暖传到每个人心里。
你吃过这些小吃吗?哪种味道让你最难忘?或者,你家乡有什么拿手点心,也能让人吃一口就想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