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新闻

  • 天天在线汽车

  • 天天在线文旅

  • 天天财经116

  • 天天在线App

    天天在线
    推荐|新闻|财经|汽车|消费|房产|康养|文旅|北京|影视|24H|专题|直播
    全部新闻财经汽车消费房产康养文旅北京影视24H直播曝光台
    广发银行迎高管变动,中国人寿副总裁出任该行党委书记并拟任行长
    王凯此前担任广发银行副董事长、行长,这也意味着,待走完相关流程及监管核准之后,林朝晖将正式接任行长一职。
    中国人寿董事长蔡希良最新发声:2025中期业绩含金量十足 三大主动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通过负债端均衡多元的产品结构与资产端灵活配置的高效协同,中国人寿实现了在全行业领先的资产负债联动能力。
    中国人寿上半年总保费增速创近五年同期新高,达5250.88亿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中国人寿上半年新业务价值达285.46亿,稳居行业首位
    中国人寿总资产、投资资产双双突破7万亿元
    业务结构转型实现突破,中国人寿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超45个百分点
    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中国人寿公开市场权益规模较年初增加超1500亿元
    持仓124亿,平安人寿举牌两保险股!中国人寿增持中国电信2亿股,股民能跟否?
    而一直被险资视为“压舱石”的银行股,依旧是其重点扫货的对象。港交所披露易最新信息显示,8月13日,平安人寿增持2651.5万股农业银行H股,增持完成后,其持有的农业银行H股增至43.29亿股,占该行H股总数的14%;8月14日,弘康人寿也对郑州银行H股进行了加仓,增持数量为2824.9万股。
    持仓124亿,平安人寿举牌两保险股!中国人寿增持中国电信2亿股,股民能跟否?
    近年来,监管层持续推进险资入市进程,推动这一长线资金加速布局资本市场。
    打破险资举牌同业6年空白,中国平安斥资5584万港元增持中国太保H股至5.04%
    举牌同业巨头,上一次还是六年前中国人寿对中国太保港股“出手”。
    获批药品营收不足一成,先通国际医药尚待摆脱亏损困局
    先通国际医药备受资本青睐,中国人寿、中金公司等知名机构均为股东。
    险资的IPO战投盛宴:中国人寿“潜伏”宇树科技,两险企入股华电新能浮盈64亿
    时代财经梳理发现,仅7月以来,就有多家头部险企通过战略配售、基石投资等方式深度参与优质企业IPO。
    险资入市新进展:鸿鹄基金二期募资200亿元,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各出资100亿元认购
    新华保险强调,该投资符合国家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以及未来公司整体战略发展方向。公司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的理念,积极发挥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高能级战略资本优势。
    小米澄清:目前SU7车型的投保服务平稳正常,网传信息严重失实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逐一确认,上述公司均表示从未出具过任何拒保通知,相关文件确系伪造。
    中国人寿2024年总保费6714.57亿元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3月26日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该公司总保费达6714.57亿元,同比增长4.7%。
    A股第三家核电巨头来了?中国人寿拟举牌电投产融,用价值152亿的资产做筹码
    这是中国人寿自2023年1月举牌万达信息后,时隔两年再次出手,亦是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重大布局。
    中国人寿2024年理赔直付赔付金额超50亿元
    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是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国人寿持续推进“数字国寿”建设,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托、以智能为引领,不断完善线上与线下联动、人工与智能协同、金融与生态融合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坚决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更好发挥行业头雁作用,高质量服务国计民生。
    10家险资获准试点投资黄金 或带来近2000亿资金增量!今年黄金已涨近10%
    本次参与黄金投资的试点主体为 10 家大型险企,包括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中国信保、平安财险、平安人寿、太保财险、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
    广发银行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
    1月17日,中国人寿集团成员单位广发银行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会议认真落实中国人寿集团党委“333战略”部署,总结2024年工作,明确2025年重点任务。
    中国人寿获批发行不超350亿资本补充债 年内保险业发债规模近千亿 仍有部分险企因低评级融资受限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相当部分中小险企因低评级难以在公开市场发债,融资能力大幅受限,有业内人士建言行业动态调整偿付能力标准,确保与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