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新闻

  • 天天在线汽车

  • 天天在线文旅

  • 天天财经116

  • 天天在线App

    天天在线
    推荐|新闻|财经|汽车|消费|房产|康养|文旅|北京|影视|24H|专题|直播
    全部新闻财经汽车消费房产康养文旅北京影视24H直播曝光台
    习近平:全球气候治理虽然历经风雨 但绿色低碳发展终成时代潮流
    4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发表致辞。
    研究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本世纪将减弱但不会崩溃
    对全球气候特别是欧洲气候有重要影响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预计将减弱。但一项日前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认为,该洋流在本世纪不大可能全面崩溃。
    青海:平均每10年升高0.36℃ 2024年达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气温也在升高,极端暖事件明显增多。2024年,青海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年平均气温3.9℃,较常年偏高1.1℃,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份。
    202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 极端天气敲响气候警钟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10日发布新闻公报说,2024年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多项关键气候指标破纪录。
    研究:南极海冰消退严重 南大洋局部风暴更频繁
    南极海冰不仅影响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以及南大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通过反射阳光影响冰盖和全球洋流,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聚焦三大关键议题 巴库气候大会将影响全球气候行动走向
    11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承载着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望。
    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建设海洋强国,青年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从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确保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到开展极地科考这一关系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重要项目,再到发挥智库作用,服务国家海洋立法,完善海洋法律体系……
    十年来全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万平方公里
    李良生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许多国家在江河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泥沙和土壤侵蚀问题的严峻挑战。
    CTI华测检测发布第二份《2023年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持续助力全球气候行动
    极端天气为何频发
    极端天气是对全球气候系统的严峻考验,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气候变化动力学过程,也向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
    “最热5月”接“最热6月” 高分红、低估值的煤炭板块彰显高弹性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披露,5月是自19世纪中叶该机构有记录以来的“最热5月”。如今国内也相继迎来40度以上高温,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看,“最热6月”或也将成“大概率事件”。
    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 数量保持全球第一
    我国在运、在建、核准待建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已超1亿千瓦,全国核电产业累计发电约4万亿度,其中2023年发电量为4300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3.2亿吨,为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外交部:愿继续以实际行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有记者就中美气候变化议题磋商进行提问。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方愿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继续以实际行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
    在气候问题上失信于全球南方 发达国家加剧全球分歧
    多名与会政要和专家指出,发达国家至今仍未能履行其率先减排义务,未兑现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承诺。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失信于全球南方,必将加剧全球分歧,拖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气候变化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净零排放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讨论中,“碳达峰”“碳中和”“净零排放”等概念频繁出现。它们的含义是什么?为何对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冰川·河湖·湿地——江源科考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之变
    长江源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全球气候变暖将对江源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高温、山火、飓风……记者直击今夏全球多地极端天气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高温、山火、飓风、洪水等影响民生。气象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推手,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维护全球气候正义 提振气候治理雄心(和音)
    欧美权宜之“恶”损害全球气候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