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新闻

  • 天天在线汽车

  • 天天在线文旅

  • 天天财经116

  • 天天在线App

    天天在线
    推荐|新闻|财经|汽车|消费|房产|康养|文旅|北京|影视|24H|专题|直播
    全部新闻财经汽车消费房产康养文旅北京影视24H直播曝光台
    中伟股份募投项目频生变:延期、减产、效益未达预期,A股融资百亿元再战港股
    2025年4月22日,中伟股份向联交所递表申请上市。中伟股份是一家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业,2021年全面启动国际化,建立了从印尼的原料保障,到韩国、摩洛哥的一体化产业基地的全球化布局。此前2020年,其已登陆A股创业板,此番系谋求“A+H”两地上市。
    巴西咖啡因极端天气大面积减产 推高该国通胀压力
    巴西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咖啡消费市场,人均年咖啡消费量超过1400杯。
    为挺价维生素厂商减产有多猛?2024花园生物D3减产超三成
    受维生素D3涨价拉动,花园生物2024年业绩走高。
    冲上热搜!日本米价飙涨!这里便利店延长饭团保质期,怎么回事?
    去年日本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夏季,高温天气导致水稻减产,多地收成锐减。而去年8月日本政府发布的“特大地震预警”也引发稻米的恐慌性囤积。
    天合光能实控人之女上任联席董事长,机遇与考验并存,多家光伏企业看好行业自律,跟进减产停产
    茅台预计2024年营业总收入约1738亿元,基酒减产引关注
    ​1月2日晚间,贵州茅台(600519.SH)披露了2024年度生产经营情况,初步核算,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738亿元,同比增长约15.44%;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57亿元,同比增长约14.67%。
    咖啡豆价格创47年新高,9.9元咖啡价格战能撑多久?
    ​受阿拉比卡豆生产国咖啡豆减产影响,咖啡豆价格创历史新高,从上游供应企业到落地的咖啡店无疑会感受到行业的波动。
    防治荒漠化 而不是消灭天然原生荒漠
    干旱和土地退化,不仅带来恶劣的沙尘天气,还会造成农业减产,威胁粮食安全,甚至引发暴力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日产业绩暴雷!宣告全球裁员9000人、减产20%,CEO自愿降薪50%
    国际油价突然大涨:美伊紧张局势加剧 “欧佩克+”延长减产
    11月4日,国际原油市场出现大幅波动,WTI原油价格在早盘一度上涨超过2%,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此次油价上涨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主要产油国延长自愿减产措施以及美伊之间的紧张对峙。
    主要产油国宣布延长自愿减产措施至12月底
    8个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将原定11月底到期的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12月底。
    中国农大校长谈玉米“超短裙”:警惕气变致粮食减产
    孙其信指出,今年有一个新词叫玉米“超短裙”,指的就是玉米的苞叶比正常短一截,玉米棒子裸露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玉米穿上了“超短裙”。
    主要产油国宣布延长自愿减产措施至11月底
    8个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将原定本月底到期的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11月底,从12月初开始逐月回撤这部分减产力度,但将视市场情况灵活把握回撤减产的节奏。
    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宣布延长自愿减产措施
    8国决定把2023年11月宣布的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今年9月底,之后将视市场情况逐步回撤这部分减产力度。
    护航沙特阿美售股?OPEC+成员国正在探讨将自愿减产延长至年底
    鉴于沙特阿美即将展开筹划数年的售股,维护原油价格稳定的意义又多了一层。
    热浪冲击生产 咖啡巧克力都要涨价?
    随着热浪席卷东南亚,越南罗布斯塔咖啡面临减产威胁,全球咖啡供应将进一步收紧。
    主要产油国宣布将自愿减产措施延至6月底
    此次减产将继续参照2023年6月“欧佩克+”第35次部长级会议设定的2024年各成员产量目标,是继去年4月主要产油国宣布自愿减产措施后额外增加的减产。
    阿联酋宣布将现有石油减产措施延长至二季度
    阿联酋宣布,将额外自愿减少石油产量16.3万桶/日的措施延长至2024年第二季度。这意味着,到今年6月底,其石油产量将保持在291.2万桶/日。
    沙特宣布将自愿减产100万桶石油措施延至6月底
    该自愿减产措施是在沙特2023年4月宣布的自愿减产措施基础上额外增加的减产,目的是为了支持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国家为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与平衡所做的“预防性努力”。
    传光伏行业大裁员和减产?隆基、晶澳、爱旭等巨头这样回应
    过去三年,光伏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2020年61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从业人员合计25.98万人;2021年达31.19万人,同比增加20%;2022年从业人员激增至40.67万人,同比增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