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新闻

  • 天天在线汽车

  • 天天在线文旅

  • 天天财经116

  • 天天在线App

    天天在线
    推荐|新闻|财经|汽车|消费|房产|康养|文旅|北京|影视|24H|专题|直播
    全部新闻财经汽车消费房产康养文旅北京影视24H直播曝光台
    何以中国·理想都城|两千年前的北京通州什么样?289件文物告诉你
    2025年6月,形似“玉璋”的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开放,它将通州建城史前推2000余年,填补汉代县级城址考古空白。
    三星堆多学科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9月2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德阳召开的2025三星堆论坛上公布,近年来该单位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开展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研究,在祭祀坑年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研究,以及青铜器、金器等出土文物保护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
    160件文物“聚会” 见证长江文明发展历程
    良渚玉器、汉代漆器、明代镶红宝石金冠逐一陈列;出土于河南的楚国青铜神兽与来自湖北的曾国铜镈钟同台展示。
    足不出京,在北京文化论坛,一面墙打卡全国宝藏!
    一面由全国博物馆文物按时间朝代顺序排列组成的冰箱贴墙占据展厅C位,让您足不出京,就可以打卡全国宝藏,将文创产品带回家。
    冀蒙辽发布西辽河文化重要考古发现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近年来河北在西辽河流域共发现3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70余处商周时期遗址。
    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亲和力
    高校博物馆是一座文化富矿,在传播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方面有独特价值。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不少高校收藏了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利用专项基金在京成立
    设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利用专项基金,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公募资金、拓展业务范围的创新实践,旨在助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科学保护、深入研究、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并将旧址打造为激发爱国情怀、传播和平理念、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
    走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 真相比电影更残酷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保存原队员口述音像档案逾400小时,馆藏文物逾2万件,档案逾30万页。真实记录了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细菌武器研制,准备和发动细菌战的全过程。
    何以确证?如何保护?海拔最高秦刻石认定背后的故事
    历经3个多月的关注和讨论,9月15日,国家文物局为位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卓让村扎陵湖北岸的石刻作出结论: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西安城墙的“数智盾牌”
    周长13.74公里的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黄河源区确认发现秦代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刻石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文字多数清晰可辨。
    文旅探新记:千年宝贝“潮”起来
    12日在武汉开幕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多家“顶流”博物馆和潮玩品牌携爆款文创产品亮相,沉睡千年的文物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文博展区首设室内外双展
    今年的服贸会文旅展区首次打造室内外双展区,一系列科技赋能新成果亮相,邀观众共享“智汇文博”,让文物触手可及。
    多组数据,折射“十四五”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多组数据,折射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气象万千。
    四大石窟、五个佛像窖藏地文物首聚兰州
    ​9月10日,“东方微笑跨越千年——佛教造像艺术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幕。
    不能忘却!300余件文物见证国际友人跨越山海并肩抗战
    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中国最早木棺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因出土中国最早乐器实物骨笛而备受关注的贾湖遗址,考古发掘又取得重大突破。
    国博将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展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分为“报道·发声”“军事·战斗”“救护·医疗”“援助·捐赠”四个单元。
    为文物筑起“司法防线”:中国公益诉讼助力守护丝路文明
    夏末,太阳炙烤着吐鲁番盆地,午后温度轻松攀升至40摄氏度。走进吐鲁番坎儿井地下展区,一阵清凉袭来。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京开展
    8月30日,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首次集中展出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