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公众号
APP
Blog
登录/注册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消费
|
房产
|
康养
|
文旅
|
北京
|
影视
|
24H
|
专题
|
直播
全部
新闻
财经
汽车
消费
房产
康养
文旅
北京
影视
24H
直播
曝光台
2026年扩至全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启动
2026年,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扩大到全国所有省份,并将出行、即时配送、同城货运三个行业的平台企业总体纳入;2027年,探索将其他行业的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
北京市总工会组织慰问一线劳动者
在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北京康复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慰问组叮嘱快递小哥在工作中要关注身体健康,注意劳逸结合。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7亿人
作为“新型工伤保险”的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地区持续平稳实施。截至3月末,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平台从业人员参保超过1104万人。
事关外卖小哥交通事故等问题,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30日发布4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典型案例,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受到损害和致人损害责任承担规则……
上海:灵活就业人群可自愿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实施办法规定,凡年满16周岁且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在上海市以个体经营、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方式灵活就业的人员,可以以个人身份,按照自愿原则缴存。
北京市总工会举办《您的声音》观影座谈会
北京市总工会举办《您的声音》观影座谈会,来自基层一线的工会干部、12351职工服务热线工作者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等分享观影感受,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座谈交流。
多平台宣布:为外卖骑手缴纳社保
我国各平台注册的网约配送员超过1200万人,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成为政府、企业不断推进的重要工作。
招聘、送岗、求职……看各地如何“职”达春天
近日,各地纷纷举行招聘活动,助力就业市场回暖。从线下线上结合、精准对接供需双方,到汇聚优质岗位、推动高质量就业,从服务新就业形态、设立零工专区,到多举措、出实招服务百姓更好就业。
护权益!“新职伤”参保已超1000万人
在北京、上海等7省市的美团、饿了么、闪送、货拉拉等7家平台企业试点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两年多来取得阶段性成效,试点群体总体应保尽保。
向“职场霸凌”“劳动碰瓷”说不 北京发布年度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典型案例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聚焦依法及时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合法合理进行病假管理等易发争议问题,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女职工等重点群体权益维护,旨在引导用人单位依法合规用工、劳动者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劳动人事争议发生。
涉及落实延迟退休 北京人社局改革清单出炉
在就业领域,提出了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等11项改革任务。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丨为什么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
新就业形态
人员社保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进展如何?效果怎样?“新职伤”试点情况调查
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在烈日下工作、在风雨中奔波,他们的职业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关注。
山东:家政、实习生等4类特定从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
山东还探索建立补充工伤保险制度,指导青岛、菏泽等市探索政府引导、用人单位自愿投保、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办的制度模式,通过补偿性商业保险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途径。
新办法来了!“外卖小哥”权益将有更多保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官网23日公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三份新办法。
维护
新就业形态
劳动者权益又添新政策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明确了平台企业制定和修订劳动规则时需遵循的原则及履行的民主程序等。
新办法来了!“外卖小哥”权益将有更多保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23日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等三份新办法,将从事网约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最低工资保障。
7省市668万“外卖小哥”等有了“新型工伤保险”
人社部工伤保险司司长郑玄波表示,职业伤害保障切实维护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权益,特别是有效发挥了重大伤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
上海:逾40万劳动者“一键扫码”入工会
上海积极利用云端赋能工会工作,尤其是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务派遣工、项目外包工等不同职工群体的入会服务工作。
紧抓关键期 加力促匹配——多地多渠道拓岗位稳就业
今年以来,各地坚持拓宽市场化渠道和稳定公共岗位规模结合,支持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不断扩大岗位供给。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