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工业题材文学新浪潮

2025-05-08 11:16:15
16041
工业题材文学以其独特的笔触,在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厚重史册中,镌刻下劳动者的成就与荣光。它不仅承载着国家工业发展的集体记忆,更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独特纽带。

工业题材文学以其独特的笔触,在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厚重史册中,镌刻下劳动者的成就与荣光。它不仅承载着国家工业发展的集体记忆,更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独特纽带。

如何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厂房,用故事点燃冰冷的齿轮,用诗性照亮黝黑的巷道?如何让工业叙事超越“生产场景”,直抵人民群众心灵深处?五一国际劳动节刚过,又适逢中国工会成立100周年,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作家们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践,探寻工业生产与地方文化的血脉交融。

从地方记忆到文化符号的深度转化

工业题材文学的核心,在于其扎根于地方的历史与现实,将工业遗产转化为鲜活的文化符号,成为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东佛山顺德,这一实践体现为“草明工业文学奖”的设立与深化。作为工业题材文学的开拓者,草明以《原动力》《火车头》等作品奠定工业文学基石,其笔下缫丝女工的坚韧与智慧成为顺德“工匠精神”的源头。

如今,顺德以文学奖为纽带,每年吸引数百名作家聚焦“智造转型”,通过征文、研讨会和工业地标采风,将文学创作与地方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展现劳动者在新时代奋力拼搏的创业故事。

宁夏石嘴山则另辟蹊径。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近年来推出《枕石集》《煤海星辰》等作品集,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挖掘工人群体的精神世界。今年4月,由中国作协等主办的宁夏城市文学周活动在石嘴山举行,聚焦“工矿文艺”主题,从多个层面探索文学赋能城市转型的实践路径。

据了解,随着贺兰山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昔日的矿区遗址、工业遗存成为文学创作的“富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表示,工业文学与城市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激发了市民文化认同,助力石嘴山从“煤城”向“文化绿洲”转型。

这种文化重构还体现在更广泛的地域实践中。作家老藤的长篇小说《北爱》聚焦当代中国飞机制造业前沿,以情感充沛的现实主义笔法,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背景,以宽广视野呈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振兴中焕发出的昂扬风貌。作家丁燕的“工厂三部曲”系列作品则将镜头对准珠三角工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改革大潮中个体命运的起伏跌宕,以劳动者的视角勾勒当代中国发生的巨变。

在硬核叙事中融入人文温情

写好工业题材文学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冰冷的机器与滚烫的人性共舞,在硬核的工业书写中融入人文温情,实现诗意化的表达。

作为土生土长的唐山人,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关仁山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他的长篇小说《麦河》探讨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唐山绝恋》则是一部展现工业家族命运的作品。关仁山说,作家要在冰冷、硬核的工业书写中融入人文温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拥有一颗热爱土地、热爱人民的真诚之心。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内的工业遗存。新华社记者余俊杰摄

与唐山一样,山西也是因煤而兴。山西省文联主席、作家葛水平以“贴着人物写”的细腻笔触,挖掘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微光。“任何文学作品都应以人为本,专注于细节的呈现,真正写出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温度。”葛水平回忆起自己对一位煤矿工人的采访经历:他吃住都在井下,把攒下的钱藏在旧鞋子里,妻子不知情,将鞋子当作垃圾扔掉了,夫妻俩最终在垃圾堆中找回了那双鞋。后来,这位矿工被评为劳模,要到省城发表演讲,他在麦地里练习了半个月。正式演讲时,他每讲完一段话就重重跺一下脚——他说要把心里的“怕”给跺掉。

“这样一个在井下谋生存的工人,就是生动的存在。”葛水平表示,小说应寻找这样的素材,通过挖掘人物的性格、形象与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变革。

报告文学作家徐剑多年来活跃在书写“国之大者”的第一线。他投入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以文学追踪社会发展潮流与时代脉动。经过长期深入的实地采访和观察,他意识到,技术和产业始终在更新迭代,技术美学也在不断演变。

徐剑认为,作家应当将视角从“机器轰鸣”的宏大背景转向具体人物,深入刻画他们的情感、挣扎、牺牲与爱恨,从而传达更真实、更有温度的时代故事。

创新与破局:构建工业文学新生态

从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曹禺的《雷雨》,到艾芜的《百炼成钢》、周立波的《铁水奔流》等作品,中国工业文学注重以前景的“人”来呈现背景的“时代”,刻画工人在不同时代环境中无惧前行的精神和矢志创新的勇气。

如今,新时代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巨大成就,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给从事工业文学创作的作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下进行工业文学创作,不仅需要一线经验,更需要广阔的视野。”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作家要对工厂之外的金融、贸易、科技等与工业领域密切相关的知识广泛了解和学习。

工业题材文学曾一度面临“边缘化”困境。专业门槛高、叙事枯燥、人物扁平化等问题,使得许多作家对工业领域望而却步。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的崛起,工业文学正焕发新生。

例如,网络作家“我本疯狂”的《铁骨铮铮》,以工程师视角展现高铁建设的艰辛,将行业知识与人物情感结合,既保留“爽感”又传递现实温度。这种平衡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创作模式,为工业文学开辟了新路径。

科幻文学与大国工业的双向赋能也是近年来的创作新现象。科幻小说《筑梦太空》以中国航天科技的现实成就为背景,讲述中国航天开拓海外市场的故事,并展开对太空能源、深空探测的科技幻想。“工业+科幻”成为工业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科幻文学关注科技的可能性,工业则是对科技的落地和应用。”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吉云飞看来,作家应深入工业实践一线,以文学想象勾勒工业发展的未来蓝图。

去年中国作协指导启动的新时代辽宁文学“火车头”创作计划,标志着文学界系统推进工业文学创作的努力。该计划在重点作品扶持、青年作家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并通过组织知名作家深入企业调研,加强对工业文学历史传承、发展方向的研究,形成一批有关工业文学的成果著作。

从唐山的钢铁到深圳的芯片,工业题材文学正以多元姿态激活地方文化基因。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未来的预言者——在技术时代守护人文温度,在全球化浪潮中筑牢精神根基。专家表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工业题材文学有望迎来新一轮创作高峰。如何在这股浪潮中保持艺术性与现实性的平衡,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将是作家们持续探索的命题。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余俊杰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李蒙_XN032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