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深圳布吉街头,深夜九点,74岁的老夫妻推着小摊车开始忙碌。炒粉的香气飘在空气中,吸引路人驻足。他们从重庆来到深圳已经20多年,如今在这座城市摆摊卖小吃,熬到凌晨五点才收摊回家。
这对老夫妻姓李,大爷叫李国强,大娘叫王秀兰。20多年前,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希望,加入了深圳的“深漂”大军。那时候,深圳遍地是机会,他们靠打工攒下一些积蓄。可现在年纪大了,工厂不要,饭店嫌慢,摆摊成了唯一的活路。每天推着小车,选好街角,点亮小灯,他们就开始一晚上的忙碌。
他们的摊位很简陋,一个不锈钢小车,上面放着炒锅、食材和调料。炒粉、炒面、炒饭、炒粉丝,每份只卖10块钱。价格便宜,但分量足,配菜多。鸡蛋、肉丝、包菜、豆芽、酸豆角、榨菜、葱花,一样不少。大爷站在锅前,动作麻利,颠锅翻炒一点不含糊,像个年轻小伙子。大娘在旁边帮忙,递碗筷、收钱,忙不过来时就安静地站在一旁,陪着大爷。
生意不算红火,一晚上最多卖30多份,收入300来块。扣掉食材成本、摊位费,能剩的钱不多。有人问,这么辛苦,赚得少,为什么不回重庆老家?其实,他们在深圳只有两个人。孩子留在重庆打工,家里还有个90多岁的母亲需要照顾。每个月,他们得寄钱回去,帮衬家里的开销。回老家?他们也想过,可老家没收入,生活更难。
摊位旁边,还有不少和他们一样的“外乡人”。有卖烤串的,卖水果的,还有卖煎饼的。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聚在深圳的街头巷尾,靠双手讨生活。每到深夜,摊位亮起灯光,吆喝声此起彼伏,像是城市里一抹温暖的色彩。这些小摊,成了夜归人的慰藉,也成了老夫妻生活的依靠。
李大爷炒菜的手艺不花哨,但实诚。选食材时,他总是挑最新鲜的,鸡蛋要现打,菜要现洗。炒好的粉或面,满满一大碗,热气腾腾,端到客人手里,常常让人觉得像吃到了家里的饭。摊位收拾得干干净净,食材摆放整齐,连角落都擦得一尘不染。路过的年轻人说,吃着放心,味道像小时候奶奶做的饭。
摆摊的日子不轻松,站8个小时,腿酸得发麻。凌晨收摊后,他们还要推车回家,简单洗漱才能休息。第二天,又得早起买菜、备料,循环往复。可他们从不抱怨。大爷说,年轻时吃过苦,现在这点累算不了什么。大娘笑眯眯地补充,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日子就有奔头。
深圳的夜市,藏着无数像李大爷夫妇这样的故事。他们用微薄的收入,支撑着远方的家人,也支撑着彼此。10块钱一份的炒粉,不只是夜宵,更是一份坚持。有人路过,点一份炒面,吃着吃着就聊起了家常。大娘会笑着问:“年轻人,工作忙不忙?多吃点,晚上别饿着。”
这对老夫妻的摊位,像一个小小的港湾。深夜的布吉街头,车来车往,灯火通明。他们的笑容和炒粉的香气,让人觉得生活虽然辛苦,但总有温暖的角落。有人说,深圳这城市冷漠,可看看这些小摊,哪有冷漠?全是人情味。
数据说,深圳的外来人口超过1200万,很多人像老夫妻一样,背井离乡,靠双手打拼。夜市小摊看似不起眼,却养活了无数家庭。2024年,深圳夜间经济占全市消费比重超过40%,这些小摊就是其中最接地气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填补了城市夜里的那点人情味。
老夫妻的故事,也让人想起自己的家人。谁家没有个辛苦的老人?谁家没有个为生活奔波的故事?他们的坚持,像是在提醒每个人:不管日子多难,咬咬牙,总能走下去。就像大爷说的,“干一天就有一天的饭吃,怕什么?”
深夜的布吉街头,摊位还在,香气还在。老夫妻的背影,忙碌却踏实。或许你下次路过深圳,饿了肚子,不妨找找这样的小摊。点一份10块钱的炒粉,尝尝味道,也听听他们的故事。生活不易,但总有人在用双手,让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这摊位,还会摆多久?没人知道。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回重庆,陪着老母亲安享晚年。也许他们会继续留在深圳,和这座城市一起继续“漂”。但不管怎样,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了深圳夜市里最动人的一道风景。你说,这样的生活,是苦还是甜?或许,答案在你点的那碗炒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