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近日,罗永浩公开吐槽西贝一事持续发酵,也让“预制菜”的话题再度引起网友关注。
9月10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围绕罗永浩吐槽西贝,网友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有网友认为,这种在央厨加工得差不多的菜品,到门店其实就是复热,“根本没有现做的锅气,主要是还很贵。”也有网友认为,包括西贝在内的很多选址商场的餐饮门店,受到硬件设施限制,不可能现场制作耗时间的大菜,也可以理解。即使是硬件条件可以,顾客也等不了。
这场预制菜风波背后,到底争的是什么?
创始人称将要起诉罗永浩
去年3月,六部门发布《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以及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等消费者关心的问题。《通知》明确,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同时,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定义中强调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加热是指将食品加热到可食用状态的过程,即针对已经预加工熟制的产品在食用前的简单复热。熟制是指经炒、炸、烤、煮、蒸等将食品熟制的过程,即在预加工阶段并未完全熟制,需要彻底熟制后方可食用。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9月11日晚,西贝餐饮召开新闻发布会,创始人、CEO贾国龙称,按照国家六部门发布的最新定义,罗永浩当日所点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称其“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的说法“挺伤害我们的”。
贾国龙指出,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例如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从9月12日开始,西贝全国370多家门店将面向所有消费者开放后厨,消费者可以在保证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参观任何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
发布会上,西贝负责人详细还原了罗永浩一行人当日的用餐情况。据透露,罗永浩一行五人于9月10日下午2点40分左右到店,在一个包间内就餐。他们总共点了13道不同的菜,其中“牛肉土豆条”和“一把羊肉串、烤馕”点了双份,合计15份菜品。一行人于下午3点30分左右用餐完毕并离店,全程约50分钟。
贾国龙还原的场景,描绘了一次看似愉快且正常的消费体验。罗永浩一行四男一女点单丰盛,15道菜几乎全部吃完,仅剩下最后因上菜较晚而未吃完的羊排和烤鱼。在用餐结束,服务员询问“吃的怎么样?”时,得到的现场回复是“挺好”。
在结账环节,据贾国龙透露,服务员当时询问是否需要累积会员积分,付款的随行人员表示“要”。这一举动,通常被视为消费者对品牌有一定认可度、并愿意进行复购或深度绑定的信号。贾国龙推断,付款和操作积分的应该不是罗永浩本人,而是其助理或朋友。
贾国龙称,罗永浩发布微博后,公司复盘了一个晚上,想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承诺不好吃不要钱,你只要提出来,我们服务员可以麻利地给你退菜、换菜甚至免单。但你(罗永浩)吃得挺好,抹嘴走了,回去就发了一个微博(说恶心),对我们造成那么大的伤害。”
发布会结束后,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就“是否会起诉罗永浩”一问做出明确且强硬的表态。“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来强调他的决心。他表示:“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一定会起诉。”
9月12日下午,西贝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信中称,经确认,罗永浩在微博中对西贝的指责不实。针对所涉菜品在门店端的实际制作方式,我们现将13道菜品具体制作过程的“作业指导书”正式向全社会公布。此外,西贝决定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顾客可在门店就餐的同时向门店伙伴提出参观后厨的要求,在穿戴相关食安防护服装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参观后厨。西贝还将陆续开放原产地、央厨工厂、草原牧场、奶食工厂、莜面工厂等西贝产地源头参观,相关信息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罗永浩悬赏10万征集线索
对于贾国龙的强硬表态,罗永浩连发十余条微博进行回应。11日19时左右,罗永浩在微博中表示:“好,来吧,如果不是预制菜,那就太牛逼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同时,他还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有没有西贝的员工站出来举报一下,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随后,罗永浩又回应贾国龙要起诉言论称:“嗯,我准备好了。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我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罗永浩还贴出了网友留言,疑似西贝预制的小牛焖饭牛肉包“堂食袋装”,“有人了解这是什么情况吗?什么叫‘堂食袋装’‘非直接提供消费者’?”
罗永浩表示,“我本来只是因为不爽唠叨了一句,结果他们上门叫板,我下不了台,又不想让“粉丝”失望,就只好一路陪伴下去了……”并称,“接下来一段时期,难受的肯定不是我,但是……唉,碰到蠢人真的心里累”。
据澎湃新闻,9月11日,面对贾国龙提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接近罗永浩的人士回应称,“作为一家餐厅,应该提供优质烹饪服务,而不是通过预制菜来节省成本。另外,西贝主打儿童餐,预制菜留上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都不会坏,对于未成年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该人士表示,“作为一个客户,吃完之后觉得不满意,在网上进行吐槽也没什么问题。虽然罗永浩是大V,但是他也有吐槽的权利。”
消费者在意的是什么?
据新京报,有业内人士认为,“罗永浩吐槽西贝”事件,其实还是反映了公众对于预制菜的范围、定义、现状等的不了解,更反映了消费者对于餐饮食品安全、性价比等方面的关注。“西贝等大型餐饮企业其实应该多邀请意见领袖和消费者到后厨体验菜品制作,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食材选用,或者选择面向更大范围消费者的直播。”还有业内专家建议,西贝也应该更明确其食材成本、人力成本、运营开支等,并对不合理的部分重新评估优化。
极目新闻认为,餐厅使用预制菜虽然不违法,也不能断言预制菜就有健康安全风险,但确有必要让消费者知情。一是,喜欢吃现锅热炒的消费者可以避开,让他们有选择权。二是,预制菜价格相对便宜一些,还能节省不少人工等成本,很多只是加热就可以上餐桌,凭什么这么贵?总之,不能让消费者花高价吃了预制菜,还以为吃的是现炒的。
西贝作为知名餐厅,价位相对较高,如果真的使用预制菜,在国家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那只能说不道德。但如果使用了预制菜,对外暗示或明示自己没有使用预制菜,那可能就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是违法行为。在有消费者进行质疑的情况下,西贝有没有使用预制菜,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红星新闻评论称,卖价高,就得让人觉得值。餐饮价格由成本、品牌、体验共同决定,而非企业单方面“灵感”。餐饮竞争,从来不是味道或预制与否的单选题,而是信任的综合题。消费者愿为“现做”支付溢价,但前提是透明;愿为“品质”买单,但前提是真实。若以“优质优价”自我麻痹,忽视消费者对“物有所值”的核心诉求,必然会面临口碑下降、顾客流失。
西贝引发的争议值得所有餐饮企业深思:餐饮行业中高端路线可行,但需用真材实料和真诚服务支撑。否则,再精妙的定价策略、再响亮的品牌口号,也抵不过消费者一句“不值”。
(部分内容参考自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新京报、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