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牛排的起源竟然跟马屁股有关?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儿夸张,但还真有历史根据!成吉思汗的骑兵当年横扫亚洲时,早就把牛肉当成了行军路上的一大宝贝。他们没冰箱,也没啥高科技保鲜法子,就把生牛肉切成厚片,塞进皮囊,垫在马鞍底下。骑马跑一路,牛肉被挤压、被马背和人屁股的温度焐得半熟,吃的时候撒点盐,简单又管饱。这吃法,可比西方的牛排历史早了好几百年!
成吉思汗的队伍跑遍了亚欧大陆,这牛肉吃法也跟着传开了。蒙古骑兵走到哪儿,哪儿就有了这种“马背牛排”的影子。别看这法子粗糙,实用得很。牛肉片在皮囊里被挤得紧实,跑上几天,拿出来就能直接吃,方便又顶饿。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便携快餐”吗?那时候,亚洲人吃牛肉的创意,真是领先全球。
再说西方,牛排的历史可没那么久远。有人说中世纪欧洲就有了牛排的影子,但真正有记载的,还是18世纪的美国新泽西。后来,纽约市把牛排文化发扬光大。那时候的美国,牛肉多得吃不完,价格便宜,肉质还好。普通工人也能敞开吃牛排,甭管是庆祝啥,生日、升职,还是朋友聚会,牛排都是桌上主角。
美国人吃牛排的方式也很豪放。牛肉切成厚片,直接搁在吐司上,抓着就啃。那场面,想象一下,就像咱们吃大块红烧肉的感觉,过瘾!到了19世纪,厨房温度计问世,厨师们发现牛排不一定非得煎得全熟。半生不熟的牛排,口感更嫩,味道更香。这么一来,吃“生一点”的牛排就成了潮流,纽约的餐厅把这风气推向了全世界。
亚洲为啥没把牛排吃法传承下来?答案藏在牛肉本身。咱们中国的牛肉多是黄牛或牦牛,肉质偏瘦,嚼起来费劲,做牛排容易老得像鞋底。反观适合做牛排的品种,像日本的和牛、安格斯牛,脂肪分布得像雪花,煎出来又嫩又多汁。国内牛肉脂肪少,瘦肉多,炖汤、红烧还行,硬做牛排就有点儿勉强了。
和牛的脂肪为啥那么牛?因为它的脂肪不是一块块的,而是细细密密地嵌在肉里,煎的时候化开,入口即化。这就是为啥吃和牛牛排,感觉像在吃“肉的奶油”。国内的黄牛肉脂肪少,煎出来干巴巴,嚼半天也咽不下去。所以,亚洲人慢慢就没把牛排当主菜,而是更爱涮火锅、炖牛腩。
美国人吃牛排的历史也有趣。那时候牛肉便宜,养殖成本低,牛群遍地跑。19世纪的美国,牛肉产量高得惊人,数据显示,当时美国人均年消费牛肉能到50公斤以上!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牛排成了庆祝的标配,甭管大事小事,端上来几块厚牛排,大家围着桌子吃得热火朝天。
牛排的吃法后来也越来越讲究。温度计让厨师能精准控制火候,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每种熟度都能吃出不一样的风味。比如五分熟的牛排,中间粉嫩,咬一口满嘴汁水,香得让人停不下来。到了20世纪,牛排配上西蓝花、土豆泥,成了西餐厅的经典套餐,风靡全球。
说到这儿,牛排的文化差异也挺有意思。西方人爱吃半生的牛排,觉得那样口感最好。亚洲人呢,更喜欢把肉煮得透熟,觉得这样才放心。你去西餐厅点牛排,服务员问你要几分熟,选三分熟可能还带点红汁儿,亚洲人看了可能会皱眉头。这不光是口味问题,也是饮食习惯的碰撞。
这牛排的来龙去脉,是不是比想象中有趣?从蒙古骑兵的马背到纽约的餐桌,牛排走了几千年的路,变成了今天西餐厅里的“硬通货”。不过,甭管是吃三分熟的和牛,还是炖一锅牛腩,咱们吃的都是对美食的热爱。你更喜欢哪种吃法?是煎得滋滋响的牛排,还是热腾腾的牛肉火锅?说说看,咱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