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社区医院的诊室里,老宋推门进来,笑得像个老顽童。他65岁,穿着短袖衬衫,手里还晃着体检报告,得意地说:“医生,你看我这血脂、血压,都正常!是不是我那点红酒喝对了?”老宋这人,隔三差五就来医院“咨询”,其实就是想找人聊聊他的养生经,尤其是他那套“喝酒护心脏”的理论,每次说起来都眉飞色舞。
老宋的习惯,不少人都觉得眼熟。饭桌上,端起酒杯,总有人会说:“喝点红酒,活血化瘀,对心血管好!”这话听多了,好像真成了真理。隔壁王姨每次聚会必点红酒,理由是“外国人天天喝,活得老健康”。小区里的张叔更是逢年过节就“为了健康”多喝两杯。甚至连年轻人小林,也觉得自己喝点啤酒没啥大不了,反正“适量”就行。可这“适量”到底是多少?真有那么神奇吗?
事情的转折来得挺突然。2025年6月,美国心脏协会甩出一份重磅报告,直指“喝酒护心”的说法。报告把全球上百项研究翻了个底朝天,结论让人有点懵:所谓的“少量饮酒有益心脏”,其实没啥真凭实据。老宋听了这消息,脸上的笑都僵了,嘀咕着:“我喝了这么多年,不会白喝了吧?”
这份报告说得很清楚,过去那些“喝酒有益”的研究,大多是观察性研究。啥意思?就是科学家发现,偶尔喝酒的人,心脏病或中风的概率好像低一些。可这不代表酒就是“救心丸”。为啥?因为这些研究没考虑“混杂因素”。比如,爱喝点小酒的人,可能平时爱运动、吃得清淡、朋友多,这些好习惯本身就对心脏好。酒的功劳?不好说!
更扎心的是,最新研究压根没找到“少量饮酒护心”的硬证据。科学家用遗传学和更严谨的试验方法,发现喝酒跟降低心血管风险没啥直接关系。换句话说,老宋、王姨、张叔信了半辈子的“喝酒好”,可能只是个传说。
那喝酒到底有啥风险?报告里说得明明白白:酒精这东西,没啥“安全剂量”。哪怕每天只喝一小杯,健康风险也跑不掉。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放话:酒精对身体的伤害是累积的,一口都不安全。尤其是对中国人来说,喝酒的风险可能更大。为啥?因为不少人喝酒脸红,这是身体在“报警”。
脸红是咋回事?很多中国人体内缺一种叫乙醛脱氢酶的酶。喝了酒,酒精在体内转成乙醛,这东西毒性强,还可能致癌。脸红不是“酒量好”,而是乙醛在作怪。长期下去,肝脏、食管、甚至乳腺,都可能因为这点“小酌”埋下隐患。2020年,全球有74万例癌症跟酒精有关,哪怕每天喝不到20克酒精,也占了13.9%的癌症病例。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
肝脏更是喝酒的“重灾区”。酒精代谢会伤肝细胞,时间长了,可能从脂肪肝发展到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老宋去年体检,肝功能就有点小问题,医生提醒他:“你那杯红酒,不是养生,是给肝脏添负担。”他当时还不信,觉得“就一小杯,能有啥事?”
除了肝脏,大脑也逃不过酒精的“魔爪”。长期喝酒,记忆力会慢慢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科学家发现,酒精会损伤脑血管,还可能引发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别看现在喝着高兴,脑子“喝傻”了,后悔都来不及。有人说:“我一年才喝几次,聚会而已!”可每次“聚会小酌”,都在给健康“记账”。
老宋后来跟医生聊了半天,终于明白过来。他叹了口气:“早知道就不信那套‘喝酒护心’的说法了。”他决定以后聚会只喝茶,再也不拿“健康”当借口喝酒了。其实,不光老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误区。饭桌上,酒杯一端,气氛是热了,可健康却在悄悄流失。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问:“那咋办?一点酒都不能喝?”医生给的建议很简单:能不喝就不喝。尤其是那些有心血管病史、肝病、消化道问题,或者家里有癌症史的人,更得一口不沾。孕妇、青少年就更不用说了,酒精对他们只有坏处,没一点好处。
中国人喝酒,还有个讲究叫“酒桌文化”。推杯换盏,面子拉满,可身体却在买单。医生常说,护心护脑的正道,不是靠酒精,而是靠生活习惯。每天走走路、吃点清淡的、保持心情好,这些比喝酒管用多了。老宋现在每天早晚遛弯,血压稳了,精神也好了,逢人就说:“早知道运动这么香,我还喝啥酒啊!”
这事说白了,健康不是靠“偏方”堆出来的。那些“喝酒护心”的说法,听听就算了,别当真。科学摆在那儿,酒精的危害实打实,哪有啥“适量无害”的道理?就像老宋说的:“我现在才明白,养生这事,靠自己最靠谱。”
你身边有没有像老宋这样,信了“喝酒好”却喝出小毛病的人?或者你自己是不是也觉得“偶尔喝点没事”?这事儿没啥不好意思的,大家聊聊,互相提醒,健康这东西,得靠大家一起守。毕竟,身体是自己的,酒杯一放,生活更敞亮!